在材料科学与催化工程的交叉领域,氧化铈(CeO₂)凭借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研究焦点。从汽车尾气净化到能源转化,这种稀土金属氧化物正以其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改写工业催化规则。
近期,美国多机构联合团队在《Nature》发表的突破性研究,揭示了氧化铈纳米结构的重构奥秘,为催化材料的性能提升开辟全新路径。这项发现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,更预示着催化技术从纳米颗粒时代向二维材料体系的跨越。
一、氧化铈的结构密码与性能基石
氧化铈晶体遵循萤石型立方结构,每个Ce⁴⁺离子被八个O²⁻离子呈立方体紧密堆积包围,构建起稳定的三维氧化物骨架。这种结构赋予CeO₂独特的氧离子传导特性,其晶格氧可在Ce⁴⁺↔Ce³⁺的价态转变中实现可逆迁移,该过程伴随氧空位(Ov)的动态生成与消除。理论计算显示,氧空位形成能约为1.2-2.5 eV,这种适度的能量阈值使得CeO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展现出卓越的氧存储与释放能力。
氧化铈二维重构技术:氧空位提升65%,开启工业催化新时代
通过纳米工程调控,氧化铈的本征性能得以进一步优化。当粒径从体相材料的微米级降至纳米尺度(<50 nm)时,比表面积呈指数级增长,表面原子占比从体相的0.1%提升至30%以上。形态控制研究表明,纳米棒状结构因[111]晶面的高暴露比例,其氧空位浓度较球形颗粒提高40%;而纳米立方体因{100}晶面的特殊电子结构,在CO氧化反应中周转频率(TOF)可达传统材料的2.3倍。
在催化应用领域,氧化铈的多功能性得到充分体现。作为三效催化剂(TWC)核心组分,其在汽车尾气处理中承担关键角色:CeO₂的储氧能力可缓冲发动机富燃/贫燃循环导致的氧浓度波动,使CO、NOₓ和未燃烃类的转化率维持在90%以上。与贵金属(Pt、Pd、Rh)复合时,氧化铈通过强金属-载体相互作用(SMSI),抑制金属颗粒烧结并优化活性位点分布,使催化剂使用寿命延长3-5年。
二、二维重构:高温逆境中的结构新生
传统认知中,750-1000°C的高温环境会导致氧化铈纳米颗粒烧结团聚,引发活性位点损失。美国西北国家实验室联合团队的突破性研究显示,在CO、NO和水蒸气的还原气氛中进行反应性处理,氧化铈纳米颗粒可逆向重构为单原子层厚度的二维CexOy结构。原位AC-STEM观测证实,该过程遵循“解聚-迁移-再成核”机制:高温促使颗粒表面原子获得足够迁移能,在氧化铝载体表面重新排列形成蜂窝状二维网络。
多技术表征揭示了二维结构的独特性能优势。XPS深度剖析显示,二维CexOy的Ce³⁺含量较传统颗粒提升65%,对应氧空位浓度从0.8%增至2.1%;原位XAS测试表明,二维结构的氧迁移活化能降低至0.68 eV,较体相材料下降42%。DFT计算进一步证实,二维结构的表面氧原子处于配位不饱和状态,其对CO的吸附能从体相的0.35 eV降至0.12 eV,显著提升反应动力学。
这种结构重构突破了传统催化剂设计的热力学限制。在NO还原反应中,二维CexOy催化剂的起活温度较传统颗粒降低120°C,N₂选择性提高至98%;在N₂O分解反应中,稳定性测试显示,经100小时850°C老化后,二维催化剂活性保留率达89%,而传统颗粒仅为41%。
三、催化性能跃升:多反应体系的实证突破
在CO氧化反应中,二维CexOy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低温活性。程序升温反应(TPR)结果表明,其起燃温度(T50)低至120°C,较商业催化剂降低60°C。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,二维结构的晶格氧参与度高达78%,显著高于传统催化剂的45%,这种高效的氧物种循环机制是活性提升的关键。
氧化铈二维重构技术:氧空位提升65%,开启工业催化新时代
NO还原反应测试揭示了二维结构的协同催化效应。当负载Rh金属时,二维CexOy载体使Rh颗粒的分散度从18%提升至47%,Rh-Ce界面活性位点密度增加3倍。在模拟柴油机尾气条件下,该催化剂的NO转化率在300-500°C温度窗口内保持95%以上,远超传统催化剂的82%。
N₂O分解反应验证了二维催化剂的抗老化性能。在含SO₂和H₂O的严苛气氛中,二维CexOy催化剂经500小时连续反应后,活性衰减率仅为0.015%/h,而传统催化剂的衰减率达0.082%/h。原位DRIFTS表征显示,二维结构通过动态氧空位调节,有效抑制了硫酸盐物种在活性位点的沉积。
四、工业催化新范式:从理论突破到应用前景
这项研究的技术突破为金属-氧化铈催化剂设计提供了全新范式。通过控制反应气氛与温度程序,可实现氧化铈结构从三维颗粒到二维网络的可控转变,这种“逆境重构”策略打破了高温烧结的技术瓶颈。建立的结构-性能关系模型显示,二维CexOy的氧迁移速率与催化活性呈指数正相关(R²=0.92),为催化剂优化提供量化指导。
在汽车尾气处理领域,二维氧化铈催化剂有望推动排放标准升级。模拟国七排放标准测试显示,采用二维催化剂的TWC系统可使NOₓ排放降低至0.02 g/km,CO排放降至0.3 g/km,较现有技术分别提升30%和40%。其优异的热稳定性使催化剂寿命预测延长至15万公里以上,满足未来长周期使用需求。
面向能源与环境领域,二维氧化铈的应用潜力正在释放。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(SOFC)中,其高氧传导性可使电解质厚度从100μm减薄至20μm,功率密度提升至1.2 W/cm²;在VOCs催化燃烧领域,二维催化剂可将甲苯完全转化温度降低至250°C,能耗成本下降35%。这些突破预示着氧化铈基材料将在多领域引发技术变革,推动工业催化向高效、低碳方向迈进。
文章来源于——www.xianjichin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