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化工产业版图中,丙烯作为合成材料的核心原料,其生产技术的革新始终牵动着产业链的神经。2025年5月,福州大学鲍晓军教授团队联合多机构宣布,在丙烷脱氢(PDH)催化剂领域取得重大突破——研发出超稳定铂基催化剂,首次实现纯丙烷原料下550℃反应条件中连续运行超6个月,打破了该领域由国外企业长期主导的技术壁垒。
一、催化技术攻坚:铂基催化剂耐久性的世界新突破
丙烷脱氢工艺是当前丙烯生产的核心路径,2024年国内PDH装置总产能已达2300万吨/年。然而,铂基催化剂在高温(550℃以上)环境中易发生金属颗粒烧结团聚,导致活性位点减少、选择性下降。数据显示,传统铂基催化剂平均稳定运行周期仅为3-4个月,频繁的停工再生不仅增加能耗,更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。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抑制铂粒子烧结,成为全球催化领域的"卡脖子"问题。
铂基催化剂运行超 6 个月!中国团队刷新丙烷脱氢耐久性世界纪录
研究团队发现,MFI型分子筛封装铂粒子的稳定性与其晶体b轴长度密切相关。当b轴长度超过2微米时,铂粒子在分子筛孔道内的扩散路径延长,促使其在孔道内部发生可控聚集。聚集后的铂粒子因尺寸大于孔道出口直径,被牢牢"锁定"在孔道中,形成稳定的"核-壳"结构。这种"扩散-聚集-自锁"机制,使铂粒子平均粒径从传统工艺的8纳米降至3纳米,且在6个月运行中粒径增幅小于15%,从根本上解决了烧结失活问题。
二、全球技术图谱:国外PDH工艺的竞争格局
在福州大学团队突破之前,全球PDH技术主要由国外企业垄断。这些技术按工艺类型可分为移动床、固定床和流化床三类,其核心差异体现在催化剂体系与反应工程的匹配性上。
移动床技术:UOP Oleflex的工业化标杆
UOP的Oleflex工艺是移动床技术的代表,采用Pt/Al₂O₃催化剂,通过连续再生系统实现催化剂活性维持。截至2021年,全球24套装置采用该工艺,总产能达1000万吨/年。其技术特点包括:反应温度600-630℃,氢烃摩尔比0.5-1.0,通过氢气稀释抑制结焦。但移动床反应器存在塞网结焦问题,需每年停车检修,且催化剂损耗率达0.1-0.3 kg/h,贵金属成本较高。
固定床技术:Lummus Catofin的铬基路线
Lummus的Catofin工艺采用Cr₂O₃/Al₂O₃非贵金属催化剂,在540-640℃、0.05 MPa条件下实现丙烷单程转化率45%。国内8家企业采用该工艺,产能占全国PDH总产能的22.6%。其优势在于催化剂成本低、循环量少,但需频繁切换反应器(25分钟/周期),对高温阀门密封性要求严苛,且铬元素存在环境风险。
流化床技术:STAR工艺的氧化脱氢创新
ThyssenKrupp的STAR工艺创新性引入氧化反应器,通过氧气与氢气反应放热,使脱氢平衡右移,丙烯收率提升10%-15%。该工艺采用PtSn/ZnAl₂O₄催化剂,反应温度500-580℃,但需水蒸气稀释(蒸汽/丙烷=5-10),能耗较其他工艺高15%-20%,后处理流程复杂。
三、国内技术突围:从跟跑到自主创新的跨越
面对国外技术封锁,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近年加速PDH催化剂国产化进程,形成了固定床、移动床、流化床多路线并行的研发格局。
固定床技术:中石化SDH的工艺突破
中石化开发的SDH工艺采用Cr₂O₃/Al₂O₃催化剂,在560-630℃、30-60 kPa负压条件下,丙烷单程转化率达45%,丙烯选择性超90%。其核心创新在于时序控制系统实现反应器自动切换,再生周期缩短至4小时,且通过吸收解吸系统回收C4烃,原料利用率提升至95%以上。目前600 kt/a工艺包已完成开发,千吨级中试装置在建。
铂基催化剂运行超 6 个月!中国团队刷新丙烷脱氢耐久性世界纪录
移动床技术:SPDH的催化剂再生革新
中石化石油科学研究院开发的SPDH工艺,采用Pt基催化剂与移动床反应器串联,通过"干、冷"循环再生技术(再生气含水量<50 ppm),避免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。其独创的"无阀输送"闭锁料斗设计,使催化剂磨损率降低至0.05 kg/h,较Oleflex工艺下降60%。该技术已实现工业许可,配套催化剂在国内某PDH装置成功应用。
流化床技术:ADHO的非贵金属探索
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开发的ADHO工艺,采用非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,在580-630℃、118-147 kPa条件下,丙烷转化率41.28%,丙烯选择性80.01%。其优势在于对原料硫含量容忍度高(<100 ppm),无需深度脱硫预处理,降低前端投资。50 kt/a工业试验装置正在呼和浩特建设,预计2026年投产。
四、产业影响:催化剂突破背后的技术生态重构
福州大学团队的超稳定铂基催化剂,不仅是单一技术的突破,更预示着PDH产业技术生态的变革。其采用的分子筛限域技术,为催化剂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,可拓展至丁烷脱氢、芳烃异构化等领域。
新催化剂的稳定运行周期较国外同类产品延长50%以上,意味着每年可减少2次停工再生,单套100万吨/年装置可节省检修成本超2000万元。同时,由于无需频繁通入氢气稀释,氢气消耗量从0.15 Nm³/kg丙烯降至0.08 Nm³/kg,按当前氢价计算,年成本节约达3000万元。
与Cr基催化剂相比,铂基催化剂无重金属污染风险,且再生过程无需氯化物活化,废水处理负荷降低70%。生命周期评估显示,新催化剂生产过程碳足迹较传统工艺降低42%,契合"双碳"目标下化工行业绿色转型需求。
该催化剂与移动床工艺结合,可开发"长周期运行+在线再生"的新一代PDH装置。目前团队正与清源创新实验室合作,开展催化剂与反应器流场匹配研究,目标将单床层催化剂装填量提升至80吨,进一步降低设备投资强度。
结语:催化材料的"中国方案"
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,中国在丙烷脱氢催化剂领域的突破,是化工核心材料国产化的缩影。当分子筛限域技术打破铂粒子烧结的"热力学宿命",当移动床工艺实现催化剂零磨损输送,这些创新正在重塑全球PDH技术的竞争格局。
对于产业而言,这不仅是成本与效率的提升,更是从"技术跟随"到"标准引领"的跨越。随着国内催化剂生产线的建成(如润和催化2000吨/年铂系装置),预计2027年国产催化剂市场份额将突破40%,逐步替代UOP、BASF等国际供应商。
在"卡脖子"技术攻坚的征程中,福州大学团队的成果证明:通过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深度融合,中国完全有能力在高端催化领域开辟出自主可控的技术路径。而这,或许只是中国化工材料创新的又一个起点——更多突破,正在实验室与生产线的联动中悄然孕育。
文章来源于——www.xianjichina.com